当正成语词典 鼎足而立

鼎足而立

dǐng zú ér lì ㄉㄧㄥˇ ㄗㄨˊ ㄦˊ ㄌㄧˋ
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
象鼎的三只脚一样,三者各立一方。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。

鼎足而立 解释:

解释
像鼎的三只脚一样,三者各立一方。常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。
-----------------
国语辞典
鼎足而立dǐng zú ér lì ㄉㄧㄥˇ ㄗㄨˊ ㄦˊ ㄌㄧˋ
  1. 鼎,古代用以烹煮食物的三足二耳金属器具。鼎足而立比喻三方势力均等,相互牵制的情势。《汉书.卷四五.蒯通传》:「方今为足下计,莫若两利而俱存之,参分天下,鼎足而立,其势莫敢先动。」也作「鼎足三分」、「三分鼎立」、「三分鼎足」。

鼎足而立 出处:

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臣愿披腹心,输肝胆,效愚计,恐足下不能用也。诚能听臣之计,莫若两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,其势莫敢先动。”

鼎足而立 网络解释:

百度百科

鼎足而立

  • 鼎足而立是一个汉语成语,拼音是dǐng zú ér lì,意思是像鼎的三只脚一样,三者各立一方。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。出自:东汉·班固《汉书·蒯通传》。
  • 鼎足而立 详细解释:

    鼎足而立

    【解释】象鼎的三只脚一样,三者各立一方。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面。

    【出处】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:“臣愿披腹心,输肝胆,效愚计,恐足下不能用也。诚能听臣之计,莫若两利而俱存之,三分天下,鼎足而居,其势莫敢先动。”

    【近义词】三足鼎立、鼎足而三、相持不下、分庭抗礼

    【反义词】归于一统、合而为一、定于一尊

    【语法】偏正式;作谓语、定语;用于书面语